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攝影展:台灣的模樣

1,89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特約記者:邱方勇 2021/10/0撰稿報導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2021/07/25~12/05)台灣的模樣。策展人:黃建亮

「台灣的模樣」用通俗點、白話的說就是台灣是什麼?台灣生做怎麼樣(台語)?台灣外在的地理、環境,內在島內住民的生活方式、風俗民情、宗教信仰及四百年來走過的足跡,也就是所謂的台灣歷史文化。是這次展覽要談的主要核心。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我是4年級生,在我們這一代的4、5、6年級生,當時的時空背景及種種因素下。台灣是什麼?對我們而言是陌生的,不會去談,也不想去談甚至害怕去談。在台灣逐漸走入民主化後,開始有人去談去討論。然而在這過程中總是會有不同的聲音。這多元的聲音也是民主的必要。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黃建亮策展人說他不是想改變這種模糊。甚至也沒資格去改變。

讓影像說故事,希望觀眾好朋友們能藉由這些攝家的作品。用自身生命的經驗以及自我的視角、自我的想法,去瞭解台灣的模樣,台灣是什麼。

這次展出的作品是由國家攝影中心及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典藏中找出1935年到2020年67位攝影家350幾幅作品。分為四個子題:我們所在、我們日常、我們儀式、我們走過,來做闡述。

 

                 莊明景老師作品:玉山全景 1986年

  • 我們所在:

「所在」是台語用詞。指的是所處的地方,所處的環境。這裡講的當然是「我們所在的台灣」。

台灣在明、清是海權國家進人中國的重要貿易轉運站,現在是印太戰略的重要環節。島內氣候四季如春、山川秀麗,世界稱之美麗之島「福爾摩沙。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在此共同生活,吃台灣米喝台灣水,一起歡喜、一起起悲泣。已形成命運共同體。

          

                柯錫杰老師作品:月世界,台灣 1962年

                 王信老師作品:蘭嶼,再見  1974年

                 黃則修老師作品:龍山寺系列  1960年

  • 我們日常:

台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新舊移民,雖然來的時間不同、背景也不同。但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吃台灣米、喝台灣水。歷史在時間的長流中,慢慢開始過著相異又相似的日常生活。

 

                  周鑫泉老師作品:留影  1968年

                 翁庭華老師作品:山城九份系列  1963年 

                 陳田稻老師作品:戲台後  1976年

  • 我們儀式:

台灣不同族群來,自然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及生活習俗,小至個人生老病死,喜慶婚喪,大到祭祀天地,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皆有不同儀式。                  沈昭良老師作品:映像南方澳  1996年 

                 梁朝安老師作品:豬公VS花車女郎 1997年


  關曉榮老師作品:製舟前上山取材  1987年

  • 我們走過:

這裹可說是台灣百年的歷史濃縮版,我們走過日本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走過追求民主街頭狂飆的日子。並因追求經濟發展傷害了自然環境,颱風、地震、水患病毒更深深傷害了咱的母親台灣!我們應學著反省。

 

黃子明老師作品:臺籍慰安婦的心情面具 2004年

陳伯義老師作品:莫拉克 南沙魯  2010年

何經泰老師作品:《工殤顯影》系列:吳聰民  1995年

結語: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 FB帳號發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