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攝影展:敘事中的風景

1,000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特約記者:邱方勇 2021/10/13   撰稿報導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2021/08/26~2022/01/02)敘事中的風景。策展人:李旭彬    參展藝術家:李旭彬、許震唐、楊順發、梁迋毓、李立中

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台灣的風景照 從最早的John thomson 到日本時代日本人拍的風景、 郎靜山先生的集錦攝影, 還有目前美美的所謂 風景式的沙龍攝影。有別於這些。此次的展覽(敘事中的風景)是希望將這塊土地上的風景及風景景物的故事告訴大家包括人文、地理、大自然生態及某一些歷史事件《敘事中的風景》參展藝術家與梁永斐館長(左4)、孫大川資政(左3)合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一路上的風景  複復返   (301室   李旭彬)

它是從301林旭彬老師作品開始,林老師作品是從台灣的最高發源點點玉山山胍、八通關山、陳有蘭溪做開始。帶到302許震唐老師濁水溪的上游、中游、下游到出海口,再到303楊順發老師台灣土狗及海洋劇場描寫漁民生活。做整個故事的鋪陳敘述。廊道部份是李立中的鐵頭山抗日事件。305是梁延毓老師的斷頭之谷原、漢之間的衝突事件。這兩件事也是發生在濁水溪流域邊的歷史事件。

「敘事中的風景」參展藝術家李旭彬尋訪玉山首登者的登頂路線,顯影鮮為人知的殖民者山林開發史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提供

 

李旭彬早期作品以暖調的黑白攝影為主,影像內容多為災難平復之後的景像,與畫面的質感產生巨大對比。近年的創作著重在影像與文字之間的共生關係,作品以傳統大型底片相機拍攝,並同時對自己的拍攝進行非虛構寫作。

李旭彬,〈玉山東峰望主峰〉,2021,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此次展出的作品《一路上的風景 複復返》,是2019年進行新高山(玉山)的攝影研究後,在原來的研究結果上所發展延伸而成的作品。依循玉山主峰及東峰首登的文獻紀     錄,李旭彬親身走進歷史的山徑,以機械的影像生成當下的影像化石;以文字描述時間與空間的穿越與流動。從地質現象、殖民者、外來族群,以及原住民各族群等不同的角度,探望事件記述的時空環境。展出內容除了黑白影像之外,還有一篇簡易印刷的遊記,記述登玉山主峰、東峰並尋訪濁水溪起源的歷程。不同於登山健行者的風景紀錄,李旭彬從自身土木工程背景,疊合不同時代、不同觀點的書寫,對於所親臨的「風景」提出觀察報告。

 

李旭彬,《新高駐在所遺址》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濁水溪計劃(302室   許震唐)

許震唐的作品主要著重在環境與地質等相關議題,影像風格延續著臺灣報導攝影的傳統之外,對於景物風光的描寫有其獨到之處。近年來參與多個跨域計畫,如2014年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的「南風攝影展-臺西村的故事」,2016年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及地質學者合作出版《億萬年尺度的臺灣》,以及2018年與多位文字、影像工作者合作撰寫的《煙囪之島》。

許震堂,〈新街(芳苑)〉,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此次展出的作品為許震唐長期進行的「濁水溪計畫」中的精選。許震唐出生在濁水溪出海口的臺西村,長期記錄各種人為侵入地景的現象。他的影像採取了看似客觀的視角,但是在鏡頭下的美好景色中,卻隱含著強烈的指涉。

本次展出的作品跳脫傳統報導攝影中強調人事時地物的架構,十八幅影像分別搭配攝影者書寫的文字,以文字與影像並重的方式,述說濁水溪上游、中游以及下游等,各個河段中人與自然試圖共存的困境,以及河流在工業開發過程中,千瘡百孔的身世。

許震堂,陳有蘭溪(信義)  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臺灣土狗Taiwan To Go—向李俊賢致敬、海洋劇場(303室楊順發)

楊順發身為一個藍領創作者,創作態度有令人敬佩的狂熱與堅持,不同階段都有令人驚豔的發展。從早期的沙龍攝影經過劇烈轉變,到風格鮮明的《再造王國》,特別是從2004年起以紅毛港為主題的作品《家園游移狀態》之後,逐漸確立其社會關懷意識的創作方向。
本次展覽以楊順發近年「海島計畫」當中的《臺灣土狗Taiwan To Go—向李俊賢致敬》,以及《海洋劇場》兩組作品為主,從中挑選十幅影像展出。楊順發在遼闊的潮間帶行走,將鏡頭瞄準在海中沙洲覓食的臺灣土狗,與潮間帶討海的漁民。對他來說,這樣的身體姿態與行動,是島國人民的集體象徵,也是海洋、沙洲與島民間的相互關係不斷辯證的過程。

楊順發,〈臺灣土狗 Taiwan To Go—向李俊賢致敬 NO﹕015〉,2020,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海洋劇場》拍攝漁民們在出海口沖積扇耙著野生文蛤的景象,這是母親之河流入大海之前,送給島民最後的禮物。楊順發在海中以相機記錄他心中臺灣人特有的海洋性格,也同時思考著,沙洲盡頭的臺灣土狗該何去何從?

楊順發‧ 海洋劇場NO﹕05 (1)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斷頭之谷(梁廷毓305室)

  梁廷毓則是反向由感覺型的藝術創作,跨界到文史、地質與泛靈地界的藝術家。作品通常以展覽、論壇、研究論文,以及公開放映等多樣且跨領域的形式發表。藝術家田野的目的通常不在生產學術論文,而在尋找故事的邊界與敘事的縫隙。而梁廷毓發表的論文,則是在整理研究主題的過程中,對於不同族群間的觀點以及思考方向上的差異,進行搜集與分析的副產品。

 梁廷毓 ‧《斷頭之谷》將觀者帶入游移的原住民與漢人族群邊界。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提供

此次梁廷毓參與展出的《斷頭之谷》以口述、調查等田野手段,研究無法被傳統田野「生產」的鬼魂故事。藝術家以標高系統的高彩度顏色結合負像效果,將不可見的故事具體呈現出來。在展出的作品裡所具現的路徑紋理、歷史空間、游移邊界、交叉視角,以及無形對象的顯像,在各個意義層面上,與其他參展的藝術家作品相應成為一種負像的參照。

 梁廷毓 ‧《斷頭之谷》脊谷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提供

鐵國山(李立中廊道)

李立中早期的攝影創作以快拍(snapshot)為主,並透過大量的影像編輯,在牆面上構築影像間的對話。在2015年創作《神遊》之後,他的風格有了明顯的轉向,2016年的《望你早歸》則開展了他在創作上的新視野,並重新建立他與鴿子之間的關係。

李立中,〈鐵國山〉(局部),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繼《竹蒿山戰役與紅腳笭》以及《臺灣空戰記事》之後,李立中再次從被噤聲的歷史中找出縫隙,並以鴿子作為敘事主角,創作了《鐵國山》。他將背負著定位系統的鴿子置入史料中不為人注意的事件,使其成為見證者;同時,鴿子也成為李立中穿越時空的載具。在結果無法改變的過往記述當中,既出神又入戲地藉由鴿子的航道,岔出一條歷史的虛線。

李立中靈活運用展場的廊道空間,帶領觀者重探民兵組織《鐵國山》的抗日歷程

結語:

李旭彬背著史德培無法帶上主峰頂的大型相機,跟著博物學家、民族考古學者鹿野忠雄的目線,與一路上交會的島國山人們,踩著殖民者開發的觀光山徑,召喚永劫回歸的大島幽靈,最終停在渡不過的斷橋崩壁前尋找《一路上的風景 複復返》。梁廷毓追溯著峽谷的石爺,尋著資源爭鬥之戰的前線,在《斷頭之谷》探問遊蕩於「部落」與「漢莊」之間,被馘首的無頭鬼。透過雙方交錯的視角,描繪在變動的邊界中,關於風景的異質流動與層疊的歷史記憶。李立中的《鐵國山》藉由鴿子的眼睛,在不同的維度上俯視著雲林縣史中的鐵國山,在攝影中心建築裡曾經的船務間架起一條縱貫山海的路徑。時間、空間、虛構與真實之間如圖層般的疊合,這一條看故事的路徑上不變的不是風景,是說書人們所穿越的一段段時空的地層。

感謝!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資料與影像提供

★ FB帳號發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