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榮獲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 並囊括三項永續大獎

1,70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2020 TSAC《台灣企業永續獎》11月揭曉,在競爭激烈的過程,東海大學在《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大學USR永續方案獎》與《大學永續報告獎》都獲得高度肯定。所有參加評比的大專院校中,東海大學與台灣大學同時在三類獎項都獲得《金級》以上的殊榮。

東海大學榮獲「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
本屆為表揚大學在各類永續領域傑出表現,特增設「大學USR永續方案獎」,首次即吸引26所大學參獎。在參奬案例中顯示大學正積極以本身跨領域的影響力,推動在地社區發展,同時透過專業與技能進而解決文化保育、人才養成及產業創生等社會關注議題,讓大學不再只是教育場所,而是社會的「貢獻者」更是「領航員」。透過獎項的正向鼓勵期許經由大學USR的推動,除能改善相關公眾問題外,更能培養出更多具有永續知能之年輕學子,共同為我國永續發展努力。

近年來大專院校積極投入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此次參與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的大學,大幅增長三倍之多。《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強調大學在永續發展方面的綜合性績效表現,有別於過去以大學傳統的評核作法,係以彰顯大學在「包括治理、社會、環境及夥伴關係等綜合性影響力」為主軸。評審委員的召集人由前教育部長蔣偉寧擔任,委員為永續典範企業(國泰金控、中鼎集團、信義房屋、友達光電、玉山銀行)的總經理、董事長與創辦人擔任。評審團對於東海大學整合學術力量,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連結促進社會的具體作為與成效,深表讚許及驚艷。東海大學能在《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受到評審的肯定與嘉許,從諸多國內卓越的大學中脫穎而出,相當不易。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頒獎給王校長

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表示,學校透過創新性的永續推動架構,成立大學社會責任策略發展委員會,結合社會責任USR辦公室與校務研究IR辦公室建立全校性永續治理機制,呼應永續發展目標;創新跨領域教研團隊,結合雲創、樂齡、生態與環境等跨域創新學院的成立,整合內外部資源實踐永續發展;博雅為本、科技為用的永續教學研究推動策略;將學校特色的勞作教育結合社會責任,引導學生對社會與環境產生關懷;也建立影響力的衡量指標,並檢視實現共享價值與多元社會的進展。


在《大學USR永續方案獎》的37個參賽方案中,東海大學以「社區高齡支持系統到開放式養生村的永續思維」與「連結眾人成為空汙與食農改革的行動監測網」兩個方案參賽,分別獲得《金級》與《銅級》,彰顯東海透過地方智庫角色實踐社區永續發展,具有豐碩成果與影響力。同時,東海大學也連續兩年獲得《永續報告獎》的肯定,本年度獲《金獎》榮耀,是私校第一、全國第四。

東海大學副校長詹家昌表示,東海大學在教育部USR計畫上表現卓越,聚焦高齡、食農、空汙與兒少教育等議題上。學校將推動中長期評估工作與發表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列為深耕型計畫的重要任務,校方為檢視執行USR社會實踐影響力與永續性,透過定期出版USR報告書,評估計畫執行成效及作為未來改善機制,深受教育部肯定。

東海大學近年在校務永續發展推動上屢獲佳績,包括2020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全球100-200名,全國第三、私校第一;2020年遠見雜誌「第一屆大學USR傑出方案-生活共榮組首獎」獲全國參賽大專院校第一名;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中,私校第三及私校最佳綠色校園;USR C類計畫「社區高齡服務支持系統的實踐與共作」亦獲得教育部肯定,在健康福祉類上獲得「2020年大學社會實踐線上博覽會-特定主題影片」獎,可見各項執行成果相當豐碩。

東海大學承諾將持續扮演改變社會的實踐者角色,在博雅為本、科技為用的永續發展願景下,結合AI與數位科技,連結區域及國際夥伴,透過各項創新行動培養跨域多元的未來人才,發揮最大社會影響力,希望能成為大學永續治理的創新典範。

特別介紹

研究團隊在大潭藻礁做固定刺網調查。圖/溫國彰提供

學者用科學證據搶救大潭藻礁 生態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2018年通過環評並動工,但學者仍持續用「科學證據」搶救大潭藻礁,不但已確認是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全球最大族群的棲地,近期也發現大潭藻礁是南桃園藻礁中魚類多樣性最高的區塊之一。今年8月,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溫國彰、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林子皓、林千翔組成研究團隊,透過現地魚類物種調查、海下聲景與沈積物中魚類耳石組成等跨域研究。以「沿海開發威脅著台灣西北桃園藻礁魚類多樣性最高的海域」為題,登上「海洋與淡水域水生生態系保育」國際學術期刊。溫國彰表示,研究發現大潭G2和永安皆為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地方,更記錄到南方龍紋鱝、紅肉丫髻鮫和石斑與笛鯛等經濟性魚類,但潮池調查結果與2013年研究比較,魚種數量、種類都大幅下降,推論這幾年來沿岸開發,已降低大潭藻礁魚類的群聚。林子皓表示,大潭藻礁特殊的生態環境,能夠透過水下聲音展現出來,這些聲音主要與當地無脊椎動物活動有關,尤其五至九月之間相當豐富;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動物聲音是吸引當地魚類、無脊椎動物幼生的重要棲地特徵,若在大潭藻礁興建天然氣接受站,不只會破壞棲地完整性,工程開發、船隻航運、工業機具運轉所發出的水下噪音將干擾海洋動物行為,降低大潭藻礁的健康度與恢復力。

林千翔說,這次在大潭藻礁海底泥沙裡發現100顆魚類耳石,是耳石在此種沉積環境的首次記錄,也是學界首次將耳石應用於藻礁魚類生態學上。魚類耳石在沉積物裡的出現是魚類曾在此生態環境存在的證據,其數量與多樣性也反映此魚類群聚的結構,其中G2的數量及物種數目相較其他地區為最高,顯示此區魚類群聚結構可能最為多樣。

 

★ FB帳號發表您的看法
About 城市文藝復興學報 曾彥霖 213 Articles
以「文化、藝術、社福、社造」為願景,投入健康社區與城市策展概念的提案與執行,長年參加東海藝術街商圈活動與集興宮西秦王爺志工團及中國醫中醫系義診部上醫醫療服務隊志工,並從中體會出一種融合街區經濟與福利政策的社區工作模式。 於《華巍藝術新聞》有「台灣城鄉圖誌」專欄,深度報導與記錄台灣城鄉之美與社區議題。文章與作品並長期投稿於台中府會新聞《新華報導》、高雄府會新聞《南部最大聲》,希望在文化藝術與社會層面都能有所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