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祐明【有溫度的人文影像】製作柿餅的每一天都要是晴天

1,28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記者 陳孟秋採訪/ 陳祐明 陳孟秋攝影

住在基隆多雨的陳祐明老師,特別喜歡來新竹北埔小鎮漫遊,因為每次的到訪,總有暖暖的陽光炙熱的迎接,心情因而開心了起來。新埔的文化史蹟非常豐富,家祠多而保存完整,古厝群建築之美冠於全台,漫遊其間總是有許多驚喜和趣味在其間。上午小鎮的居民總是忙碌而充實,店面許多都營業中午就休息了,有一次陳老師在傳統市場閒聊就問了在地的居民好友: 「你們在地人都吃哪家的柿餅?」一句就在前方轉角的范家柿餅啊,范家柿餅招牌不大,開車很容易錯過,找到范家柿餅的時候,好像也沒在賣柿餅的跡象,原來招牌所指的是住家,做柿餅的場地在後面的山頭。

這一天上午接獲老闆娘電話說今晚要做柿餅,於是陳祐明老師一行人在清晨兩點半摸黑開車上山,進行柿餅製作過程拍攝。只見范家一家四口,將貨車運送來一箱箱的已經去蒂瀝乾的柿青,進行削皮工作,細看一下柿餅用的刨刀與家裡一般削水果的刨刀完全不同,必須兩隻手一起用,左手握柿子,右手拿刀,當左手旋轉時 右手也要用力削,而且兩隻手要有一定的律動才行。削皮為了趕在日出前的準備動作。工廠內微光閃爍,手上刨刀和機器削皮刀也沒停過,只見削皮過的柿子被放置在不鏽鋼竹篩上,並一盤盤堆疊放置到層架上。

范老闆今年83歲是第三代用傳統手工方式製作柿餅,也感嘆如果沒有子孫承接,恐怕相這樣的傳統製作過程全部會被機器取代。由於觀光工廠大量製作行銷到全省甚或外銷到全世界,范家柿餅是少數傳統柿餅製作者,目的是為在地居民及擁護者,能夠品嘗到傳承的口味而努力!老闆娘說她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就是天氣預報,因為氣象局的預報真的很準,還說最近產量比較少,年紀大了能做多少就盡量做。老闆上個月還去醫院復健,但是柿餅季節來了,一年就忙這幾個月,說什麼也要撐下去做完好上市賣。范老闆說他們的柿餅不是好吃而已,而是超級好吃的,言談之中充滿自信。石柿的尺寸較小,賣相不如牛心柿的大顆紅潤,我們試吃一些準備裝盒的柿餅,滿心感動,滿滿做足了十六道工序,歷經一週的日曬、按摩、捻壓,握在手上的范家柿餅,咬在口中質感綿密、甜度爆表,只覺得甘甜可口,一口接一口也不膩。

選果去蒂→洗淨→瀝乾→削皮→日曬→催熟→日曬→捻壓(打手)→催熟→殺菌(硫燻)→日曬→捻壓(打手)→日曬→捻壓(打手)→整形→殺菌(硫燻)→包裝→冷凍。

經過兩小時削皮工作後,范老闆起身獨自一人走向層架,將一盤盤的柿子取下,開始打手按摩日曬過2-5天的柿餅,放在不鏽鋼竹篩大約有30斤重 (正常男子負重上下取貨,立刻就會腰酸背痛) 而這樣反複的動作大約將30盤,經過日曬的柿餅又全部按摩了一遍,又見范老闆強調用傳統煤球 可以得到火力較穩定及時間好控制的優點,媒球中間鑽了許多的小孔,有幫助燃燒的功用,硫燻要利用煤球來完成。年輕范老闆將硫燻的磚房打開後,將裝滿柿餅的竹篩層架放入燻烤,這樣又重複了許多回合,才將第二天和第三天日曬過柿餅完全殺菌,看到這裡的柿餅已經進入了下一個工序,所以柿餅並不是被烤成深橘紅色的,而是因為製作柿餅的過程中,需要反覆的日曬、按摩、日曬、按摩,讓柿子能夠更甜更有味道。看到水分被曬出,才知道柿餅是曬出天然的甜,而不是人工的甜。老闆娘指著牆上的照片說。以前柿餅盛產時期,是要請到十幾個工人來幫忙的,整個曬柿廠堆放滿滿的不同日照天數的柿餅,色彩繽紛,場面非常壯觀。

陳老師一行人只是觀看和紀錄影像就已經疲累得在一旁小憩,不多時天光乍亮,只見另一位年輕的幫手上山來,一起將剛削好皮的柿餅及殺菌後的柿子竹篩層架,推到戶外廣場上架曝曬。兩位年輕人熟稔的互相將柿餅竹篩,從層架利用高梯在放到更高的曬柿架上。從高空俯瞰下來,只見一盤盤深淺不同的橘黃色柿餅,因為日照天數的不同,呈現了不同明度的對比,初看到這般曬滿滿紅通通的柿餅收穫景致,就如同是曬太陽升旗的小學生,帶著一種甜甜的香氣,排排站站好。陳老師一行人實在倍感歡喜,也感動不已。柿子的顏色和形狀,深淺程度可以看出柿子,一行人指指點點說這一盤柿青春期,這一盤是嬰兒期,因為看起來剛削皮上架日曬沒多久,而這一區又差不多進入晚年,這些大概是中年期等等。戶外曬架上,可以很清楚看到淡到深色的排列,香氣也從果香變成甜甜膩膩的柿餅香。一開始還緊密排列,經過日曬天數則越曬越小,濃縮精華,柿子彼此縫隙就越來越大。而在每天的日曬、按摩的過程中,老闆還會人工挑掉一些被蟲咬 被鳥吃、被撞壞的,所以能夠享受到美味的柿餅,是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和淘汰得以品嘗到最精華的柿餅。

 

老闆娘說:因為氣候變得不穩定,前些日子又剛好遇到颱風,所以柿子沒有那麼多 真的是靠天吃飯啊~現在的氣候相較於以前不穩定,尤其在柿子摘下來之前,遇到颱風或吹南風,都會影響柿子的產量;柿子摘下來後,若遇到下雨,就要改成用柴燒就無法用天然曝曬 每一個步驟都關係到製作柿餅的美味程度啊!

天亮了,柿餅的製作還在反覆的進行,工作並不是日出就結束,中午過後只見范家兩老走出戶外, 將一盤盤的柿柄又從開放的層架取下,將每一顆柿餅用雙手壓捏,讓柿餅的水分經捻壓由內部而擴散到外部,再經由蒸發使得柿餅乾燥,而每做一次打手就成熟一次,完成製程大概需要做三次打手的動作。後又一盤盤柿餅竹篩再度上層架,重複了許多回合。

太陽下山了,陳老師一行人也準備離開了,在這個秋季時光,能夠跟著農忙的范老闆一家人體驗到製作柿餅的辛苦時光,並能夠品味新埔鎮的客家文化及在地生活,能夠幸運的將傳統柿餅製做做為影像紀錄,是一件多麼的珍貴的使命啊。最後在這裡買到的不只是一盒盒的柿餅,看到辛勤努力和滿滿的人情味,一行人買足了一年四季都能享用的柿餅數量,解凍後就可隨時食用,覺得滿意賦歸,明年再來!

★ FB帳號發表您的看法